一系列的物聯網應用將在廣州亞運會上得以展現,而廣東移動則是這些應用的推手。廣東移動亞運辦公室有關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智能交通、手機票、一卡通等業務都是基于RFID(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傳感設備的物聯網應用,“而廣州亞運也將成為中國移動展示物聯網應用和實踐的大舞臺。”
然而,電信運營商強勢介入,也給中國物聯網發展以及標準的制定帶來了一些困惑。
“現在電信運營商從物聯網的最底層到最后端的應用,已經有主導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味道。”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有關負責人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指出,電信運營商的強勢介入,讓業界都認為物聯網就是通信行業的事情,給政府決策帶來一定偏差。
“其實物聯網應該是各行各業聯合推動的事情,不是通信一個行業可以完成的事情。”上述有關負責人指出,物聯網標準制訂也不是一個層面、一個部門能做成的事情,但電信運營商卻覺得他們應該要主導物聯網標準的制定,導致標準制定過程中各自孤立進行,相互之間缺乏協調聯絡機制。
運營商強勢介入傷害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體系架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上述負責人指出,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二唯碼和多媒體采集技術等方式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是物聯網的第一步,也是物聯網的數據基礎,“只有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應用層才能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專業系統相結合,并通過網絡層的全覆蓋而百花齊放。”
“只有傳感網、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相互融合才構成物聯網。” 在中國傳感網產業主題高峰論壇上,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王匯聯也強調,物聯網技術涉及到計算機、半導體、網絡、通信、光學、微機械、化學、生物、航天、醫學、農業等眾多學科領域。
“傳感器網絡原本與電信網沒有任何關系,網絡數據的傳輸不涉及到電信網。”上述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但現在電信運營商卻認為傳感網也應該由電信運營商來主導,這也從一個方面延遲了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的出臺時間。
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軟件、半導體、光學等行業都與物聯網相關,但到底哪些是物聯網,必須要有一個界定,否則政府的扶持政策和科研補貼都很難到位。”上述負責人說,“因為電信運營商強勢介入物聯網,國家很多關于物聯網的科研補貼卻流向電信運營商,而其他企業卻難分到一杯羹。”
目前國內物聯網發展的現狀則是,傳感器、RFID、條形碼、云計算等物聯網關鍵技術上,國內企業在這些領域的技術基礎與國外企業差距很大。
運營商意在爭奪大客戶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總工程師續合元則認為,之前國內對物聯網的研究都是根據不同的需求而進行零散的研究,沒有整體系統端到端的研究,而電信運營商的介入,正好補了這一空白。
“現在‘物聯網’概念內涵已遠遠超出以往的定義,涵蓋了當初的物聯網、傳感網、電子標簽等概念。”王匯聯指出,中國科學院對物聯網關鍵詞的解讀為:信息化,因為物聯網是全球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提升。
而王匯聯所說似乎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電信運營商介入物聯網的真正原因:搶奪集團大客戶。
“中國移動在個人客戶市場占據壟斷地位,但是集團客戶市場的競爭實力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中國移動一位內部人士指出,雖然三大電信運營商都是全業務運營,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都有自己的系統集成公司和強大的運營維護技術隊伍。
中國電信憑借固網寬帶優勢,持續推進聚焦客戶的信息化戰略。以“商務領航”作為企業客戶品牌,推出數字城管、工商E通等融合差異化行業應用,有效拓展了政企中高端客戶。2008年,中國電信政企客戶收入同比增長10.9%。2009年,政企客戶達到3210萬,2010年第一季度,達到3294 萬。
相比之下,中國移動在全力維持集團客戶的保有和拓展的同時,試圖以寬帶接入和內容聚合、中小企業信息化普及、城鄉信息化推進,機器到機器 (M2M)和移動電子商務在集團客戶領域實現規模突破。截至2009年底,中國移動集團客戶總數達到278萬家(2008年為233萬),納入集團客戶管理的個人客戶數占客戶總數的比例達到35.4%(2008年為28.1%),集團信息化收入超過人民幣百億元。
“現在中國電信的個人收入一年比一年少,集團客戶已經是中國電信最后的堡壘。”湖南電信一位中層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物聯網概念其實就是信息化,用這一概念一方面是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機拓展更多集團客戶。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目前中國電信已經推出了300多個全國性的物聯網應用,包括平安e家、家庭信息機、客運車輛調度與監控應用、污染源在線監控等。而中移動已在31個省市開通了M2M物聯網應用,布置全國物聯網終端數已超過400萬,年均增長超過80%。
“各行業和企業在物聯網的占位和布局上,應該要從長計議、冷靜布局、扎實推進。”王匯聯指出,如果中國物聯網產業在不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沒有重點一哄而上,可以推進信息化,但做不成物聯網,或者成為又一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打工產業”。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