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為1.461億部,同比增長32%。雖然仍在增長,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同期這一增長率高達77%,該季度創下3年來增幅新低。Strategy Analytics副總裁亞歷克斯?史派克特(Alex Spektor)稱,“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手機用戶趨于成熟以及iPhone 5的即將推出是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
移動互聯網逐漸降溫,全球消費電子智能手機市場發展或將迎來拐點。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同比增長32%,相比去年同期77%的增長率下滑了四成,創下3年來增幅新低。表現在各大市場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重要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都在放緩。
除了市場整體增速放緩之外,各手機廠商正深陷低利潤、產品同質化、軟實力不足的困境,亟需改變以往的規模放量模式,轉向重視軟實力和產品創新的集約型發展方式。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被市場淘汰。
全球智能手機整體增勢放緩
于2007年正式推出首款產品的iPhone智能手機在給蘋果公司帶來巨大成功的同時,也掀起了手機市場的一場革命。此后,隨著智能手機的大普及,移動互聯網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一時間好不風光。在之后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智能手機市場集結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除了傳統手機廠商外,互聯網商、PC生產商甚至書商、培訓社都紛紛涌入欲分一杯羹。于是,關于正值盛世的智能手機是否虛火過旺的“泡沫論”漸起。
純粹觀點性的言論或許讓人認為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上文所提及IDC所發布的數據: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為1.461億部,同比增長32%。雖然仍在增長,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同期這一增長率高達77%,該季度創下3年來增幅新低。Strategy Analytics副總裁亞歷克斯?史派克特(Alex Spektor)稱,“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手機用戶趨于成熟以及iPhone 5的即將推出是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
具體到各大市場,趨于飽和的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增勢也在放緩。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數據顯示,雖然iPhone依舊表現強勁,但美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卻落后于去年同期水平——今年第二季度,美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2380萬臺,同比2011年第二季度減少了140萬臺。
然而,在整體市場“全線飄紅”的情況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卻逆勢增長,表現頗為搶眼。調研公司Canalys日前發布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58億部,同比增長46.9%。其中,中國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200萬部,同比增長199%,環比增長32%,漲幅是全球漲幅的4倍,增長迅猛。
從總體上來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確實面臨收緊的趨勢,移動互聯網發展勢頭放緩。
陷低利潤困境,市場或迎發展拐點
從目前全球的市場格局來看,各大廠商之間的位次有所變化。今年二季度,前五大智能手機供應商為三星、蘋果、諾基亞、HTC和中興通訊。其中,得益于Galaxy S III智能手機以及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混合終端Galaxy Note的強勁銷量,三星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猛增172.8%,5020萬臺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更是創下了有史以來單一廠商單季度最高紀錄;而中興通訊方面,則憑借著在中國本土大受歡迎的入門級廉價智能手機首次躋身全球市場的前五。
然而,從整體上說,三星與蘋果的壟斷地位依然無法動搖。據IDC的統計數據,蘋果和三星的合計出貨量已超過50%,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的半壁江山,遠遠甩開其他競爭對手。尤其是三星,其出貨量正在一步步增長,不斷蠶食著其他廠商的市場份額。IT媒體評論人孫永杰認為,“三星手機市場份額的大幅增長幾乎都來自于其他廠商市場份額的損失,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十分有限。”
僧多粥少,在蘋果和三星近乎壟斷的手機市場上,其余各廠商正在陷入低利潤困境。分析稱,市場上大部分品牌都在“低利潤”中徘徊,分配蘋果和三星之外余下10%左右的利潤,尤其是追隨運營商的中國品牌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利潤下滑。
而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大陸的“中華酷聯”,從相繼出爐的各手機廠商201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來看,國際品牌諸如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等在手機業務方面,無論是出貨量還是利潤表現都不甚樂觀,有些甚至到了“哀鴻遍野”的地步——諾基亞二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同比減少39%,受智能手機業務大幅下滑的影響,其凈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9%,連續五個季度出現虧損;HTC營收低于業界平均預期,同比下降近27%,凈利潤同比下滑59.4%,并且,HTC同時還給出了較為低迷的第三財季業績預期,稱毛利率將下降至25%;智能手機鼻祖黑莓公司日前發布的2013財年第一財季(截至2012年6月2日的三個月)財報顯示,凈虧損5.18億美元,這是該公司8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今年五月份被谷歌收購的摩托羅拉移動同樣未能擺脫虧損的陰影,其近日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營收超過10億美元,但仍虧損2.33億美元……
看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迎來發展的拐點。
從規模放量模式轉向集約型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
移動互聯網的巨大商機吸引著眾多廠商前來掘金,很多廠商為了爭奪用戶大打價格戰,以求通過放量增長贏取份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迅速擴大規模、掀起智能手機普及風暴的同時,也在不斷拉低產品的平均價格。一方面是規模擴張,一方面是價格下行,這就是智能手機市場在總體出貨量增長的情況下,很多廠商卻陷入低利潤困局的主要原因。
而這一尷尬局面在中國市場上似乎表現得更加突出。據中怡康發布的手機消費趨勢報告預測,今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將保持104%的增速,總銷量有望突破1.4億臺,其中,大約有9000萬臺將是1500元以下的中低價位智能機。可見,普及型產品已經成為我國智能手機市場拉動消費的主要力量。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廠商只能主打性價比,加之國產手機缺乏品牌支撐無法產生市場溢價,廠商所獲得的利潤很少,從而造成了增量不增收的困境。當然,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虛假繁榮”的背后,還有諸如廠商過度依賴運營商渠道優勢和補貼、自有渠道開發乏力等原因。
在市場發展初期,廠商采用放量擴張的發展模式無可厚非。但如今擺在眾廠商面前的事實卻是,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利潤空間受到限制,這一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市場,改變刻不容緩。
事實上,目前智能手機市場普遍面臨的問題絕不僅僅只有低利潤困境,還包括產品的外觀、配置、應用軟件等方面缺乏創新,特別是在聚集了包括三星、摩托羅拉、索尼等眾多廠商在內的安卓陣營中,同質化問題顯得尤為嚴重。而蘋果之所以能夠到目前為止還能受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的喜愛,單就產品方面而言,與其擁有一個強大而又包含豐富種類的應用商店密不可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市場增速的放緩、整體利潤空間的限制,重視軟實力打造和產品創新成為了各大廠商走出困境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