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家電產業首份技術路線圖(下稱“路線圖”)正式發布。路線圖以2011年為基準年,以2015年和2020年為關鍵目標年,將通過10年的努力,引導行業陸續攻克變頻、新能源混合能源、智能化和網絡化、資源再利用等技術難關,實現“十二五”規劃中設定的由家電大國到家電強國的發展目標。
確定三大主線
進入2011年以來,我國家電產業面臨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成本高漲、節能減排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復雜態勢,轉型升級需求更為凸顯。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1年版路線圖圍繞“節能節水”、“低碳環保”和“產品結構升級”等產業發展的3大主線,以2011年為基準年,以2015年和2020年為關鍵目標年,制定了冰箱、空調、洗衣機等3個子行業的發展目標及方向。
以空調為例,“路線圖”提出的目標顯示,到2015年,變頻房間空調器能效水平較 2010年提高20%,變頻空調器比重升至50%。對此,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楊炎如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變頻空調達到50%的比重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他指出,空調能效的提高主要依靠壓縮機來完成,目前國內自主生產的壓縮機基本能滿足空調企業80%的需求,但對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變頻控制芯片等關鍵部件的研發仍然需要技術攻關及跨行業合作。“路線圖”對洗衣機產業及技術目標也有清晰規劃。在能效水平上,到2015年,波輪式全自動洗衣機將達到國標能效1級,滾筒式全自動洗衣機能效1級以上;對容量、噪音、震動等產品功能也都設定了相應的階段性目標。
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部部長魯建國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總體而言,洗衣機技術路線圖主要圍繞節能環保及新材料應用方面。對于目前我國洗衣機面臨的技術瓶頸,魯建國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工藝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在磨具、生產線配置上需要改進;二是變頻控制器及變頻電機在洗衣機上的應用仍然存在量產的問題。
同時,智能化作為我國家電業產品升級的重要方向,一直是眾多企業競相開拓的戰場。僅2011年以來,便有“自動投放洗衣機”、“智能優眠空調”等多款智能化產品問世。路線圖顯示,未來10年,我國家電智能化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產品智能化、智能電網家電、物聯網家電幾個方面。到2015年,智能機器人的應用、人機交互技術的開發即可完成,用戶操作體驗將有質的提升。
從“量增”到“質變”
剛剛發布的《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下稱“規劃”)顯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國家電業已經發展成為產值9642億元、出口規模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大國。然而巨大的增量并未使我國家電業在全球范圍內獲得等值的市場收益。擺脫產業低端收益微薄的“邊緣化”命運、建立起依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十二五”從家電大國向家電強國轉變的目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魯建國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家電行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抓住這次機遇,通過技術創新完成從量增到質變的升華,期待我國家電業3~5年以后能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界同行面前。
記者注意到,“規劃”及“路線圖”對未來10年我國家電銷量目標都不再有硬性規定,而此時編制的路線圖,對行業發展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奧維咨詢白電研究總監韓昱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路線圖對引導行業的技術研發方向、提高整個行業技術水平有重要作用。美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路線圖的發布有利于企業緊跟行業的技術節奏,同時也促進了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
徐東升還表示,為了更好地引導行業發展,今后將根據技術和產業發展情況,每年對路線圖覆蓋的技術和產品類別、技術的細分和延伸、項目落實、時間推進計劃等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修訂。
龍頭引領產業發展
2009年以來,借助政策扶持等利好因素,我國家電業在市場及產業集中度上均極大地向行業巨頭們傾斜。規劃顯示,2010年,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科龍、格蘭仕5家企業集團的銷售收入合計超過3700億元,占全行業的40%。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公布的技術路線圖也更接近美的、格力、海爾等家電巨頭現有的技術基礎,而未來節能、環保、產品升級不僅需要巨大的科研投入,更需要強勢的市場推廣,家電巨頭顯然也更具優勢。
近年來,白電領域的技術升級戰一直在上演。今年上半年,“美的———東芝開利變頻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正式揭牌。幾乎與路線圖公布的時間相同,美的11月9日宣布將在兩年內完成所有變頻空調產品的“全直流升級”。韓昱表示,全直流是當前國內外變頻空調技術配置的頂峰,美的這一舉動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空調市場的絕對優勢。格力在研發投入上也一直不惜重金,僅2010年,格力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就超過30億元。
路線圖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家電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將達到3%,擁有20個以上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全行業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8%,涌現一批企業技術帶頭人。
魯建國認為,企業之間的技術比拼不但有助于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更有助于行業不斷推陳出新,建立良性競爭機制,提升整個行業發展水平。他強調,從這一方面來說,優勢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