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11日本大地震以來,海嘯、余震以及核泄漏事故給日本面板行業造成了諸多困擾。夏普公司位于堺和龜山的兩家液晶電視面板廠已于4月初減產,而日立顯示器公司也宣布將把更多小尺寸面板外包給中國臺灣廠商。
盡管由于日本面板業掌控了一定的上游資源及核心技術,此次地震包括韓國、中國在內的全球面板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目前中國臺灣的訂單量卻明顯增加,因此這也不失為其他地區一個替代性發展機遇。
面板余震
自日本大地震以來,東芝、日立、松下、索尼等企業均有工廠受損,并一度關閉受影響的液晶面板工廠,而地震對面板的上游原材料如玻璃基板的生產也造成很大影響。
“這個地震是整個面板業的巨大地震。”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表示,“日本實現了面板業的全產業鏈布局,掌控了一定的上游資源及核心技術、設備,即使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區的面板線依然可以正常運轉,但在原材料及核心部件方面仍需依靠日本。”
據悉,目前做面板的主要有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然而實現全產業鏈布局的僅有日本,而韓國、中國臺灣則相對落后,中國大陸地區更是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業依附性也比較明顯。
以LCD模組工藝中用于IC貼合的不可替代材料——異方性導電膜(簡稱ACF)為例,有資料顯示,目前索尼和日立占有全球ACF超過60%的市場份額,三星、LGDisplay、新奇美、友達光電均有50%以上的ACF來源于這兩大廠商,而在中國面板廠商中,該占有率甚至高達90%。然而索尼和日立的生產基地分別位于櫪木縣的鹿沼市和茨城縣,正好處于此次地震災區,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并一度停產。
此外,佳能和尼康為全球僅有的兩大高世代曝光設備供應商,但目前其位于福島和宮城縣的兩大曝光設備生產廠均處于停工狀態,并且廠房和設備嚴重受損,復工時間未定。
有業內人士分析,鑒于現在日本余震頻繁且核泄漏危機升級,面板行業也處于震蕩期,且前景極其不明朗。未來仍取決于震后恢復情況以及日本企業是否愿意將核心技術與資源向外部轉移。
而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大衛認為,地震對面板行業造成的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比實體的影響更具破壞性。這次災難造成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可能削弱消費者和商業信心。
轉單大量流入中國臺灣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大地震創傷了日本面板行業,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也促成了日本與其他地區間的合作,以及中國臺灣等地區面板行業的替代性發展機遇。
有消息稱,夏普和臺灣奇美電子已經于近日簽約展開包括轉讓最新液晶面板技術在內的深度合作。有業內人士認為,奇美電子可借此快速提高產品研發實力,而夏普也可以取得異地的產能備援、分散供貨風險,互利共贏,而大地震恰恰成為加速雙方合作進程的關鍵推手。
“而鑒于日本當前的情況,一些面板行業的高端技術人才也有可能從日本流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這將有助于韓、中等國家和地區面板業的發展。”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由于日本接連強震,轉單更多流向了中國臺灣企業,據臺灣媒體報道,日立已宣布因工廠位于限電區,工廠生產受到影響,將把更多智能型手機使用的小尺寸面板外包給奇美電子,轉單效應最快8月出貨。
同時,中國大陸的家電廠商也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臺灣。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楊毅也于4月13日證實,海峽兩岸平板顯示產業促進工作組計劃在6月份組織大陸的彩電企業赴臺采購面板3000萬片,采購金額約55億美元。這兩個數字分別較去年同比都增加了34%和28%。另外,采購面板的尺寸和檔次也有所提高。
而負責接待的中國臺灣工商團體人士也表示,這幾個月真的很忙,尤其4月份以來大陸重量級團體來臺灣拜會參訪可謂絡繹不絕,十分熱鬧。
“雖然日本面板行業受創,一些訂單流往中國臺灣等地,但這些都不過是暫時的,而日本對面板行業的控制及龍頭地位在三五年內都難以超越。”羅清啟表示,“面板行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而產業鏈的進化也非一朝一夕。我國的面板業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也有很明顯的依賴性,而中國臺灣地區雖然較大陸更為進步,但也在原材料及核心技術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且產業鏈也不夠完善。”
不過他認為,從中可以更真切地看到全產業鏈的打造對產業的影響。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才有利于實現對產業的控制,否則很難控制風險。然而這絕非幾家企業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產業族群的建造也需要國家配套出臺相關產業戰略規劃進行扶植,進一步分工,并優化資源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