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給日本產業生產第一線造成的影響,正逐步擴大到日本全國。據了解,此次地震的重災區——日本東北地區,是日本工業的集中地帶之一,有大量鋼鐵、石化、汽車、機電等支柱行業的企業,由于損失嚴重,從上周末開始,一些企業不得不宣布停產。
受地震影響,日本制造業的損失目前還無法估計。從戰略、運營上看,日本制造業未來會出現怎樣的選擇?
加快向新興市場轉移?
“日本原本就是一個資源全球配置的國家,很多企業的生產制造部分已經實現了向中國等其他國家的轉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巫景飛副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據記者了解,日本制造業企業工廠向海外轉移,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是由于貿易壁壘等原因,日本企業不得不在美國建廠進行生產、銷售。后來,因為成本原因,將工廠轉移到韓國、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現在的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
“至于會不會由于這次地震而加速轉移的步伐,倒是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戰略布局方面考慮,有些產業,比如飛機、汽車、芯片等,一部分制造和生產必然會堅守在日本本土。”巫景飛表示。
“其實,日本制造業海外的產量和產能,都比其在國內的部分大。”在三井物產工作多年,著有《瞄準日本財團》等多部研究日本經濟著作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告訴記者,日本企業保留在國內的部分,都屬于高精尖的研發、技術和制造,是日本企業不愿意轉移的部分。因此也就會出現一些出售到中國的日本設備,若有關鍵部位的維修時,往往需要運回日本本土。
三星研究院戰略組研究員劉巳洋認為,“這是其保持公司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方式”。就像一種“瀑布效應”,先進企業掌握高端零部件的制造,再慢慢分解下去,但是越高端的技術擴散范圍越小。就像iPhone里面,最高端的芯片是日本制造的,電路之類是臺灣制造的,喇叭等可能是大陸制造的,最后也在大陸組裝。
另一個角度來說,白益民認為,日本將高端制造業留在本土,也與日本的傳統文化習慣有關。日本文化本質上屬于農耕文化,習慣于產業立國,并致力于產業的精耕細作。這一點與美國式的游牧式文化不同,游牧式的開放文化和心態,是美國金融立國的原因之一。
短期失業的風險?
在這么多制造工廠相繼宣布停產后,日本本土產業工人是否會陷入地震災難造成的短期失業風險中?
“日本社會很少有失業的概念,企業員工的忠誠度很高。”白益民介紹說,日本企業間是共生體制,相互之間存在很多交叉持股。在遇到自然災害、或經濟不景氣情況時,一般相關企業的員工會被其他持股企業接收,白益民說,“如果問美國企業的員工企業歸誰所有,答案會是股東;而日本企業員工給出的答案將會是歸職工所有。”
“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雖然一些日本企業虧損嚴重,但也很少裁員。”白益民說,“很多日本知名企業家的經營理念都認為,即使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也要堅持把員工留下來。在沒有業務時,可以對員工進行培訓,而不是把他們全部辭退。”
當然,能夠為員工提供這樣的福利,也需要經濟實力做后盾。
“實際上,主導日本經濟的并不是日本政府,而是日本的財團。在日本民眾的福利方面,政府提供社會福利,其他很大部分的福利由企業提供。所以,基本不必擔心像地震這樣的災難,會給受災的員工雪上加霜,再帶來失業的風險。”白益民說。
波及客戶與供應商?
白益民分析說,日本本土有很多電子芯片制造企業對產業鏈具有重大影響力。
如現在風靡全球的蘋果iPhone,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其零件有三分之一都是來自日本,若生產或物流方面恢復得不夠迅速,將導致供應短缺。而處于制造產業鏈下游的中國大陸、臺灣以及韓國等,負責產品組裝的客戶企業也必然會受到影響,由此很可能導致電子產品的供貨緊張,乃至價格上漲。
劉巳洋表示,雖然日本現在已經不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其在半導體材料、芯片設計、光學器材等方面還是占有重要地位。
體現在中國市場上,由于大量進口日本高科技產品以及處于產業鏈中、上游的產品和設備,很多中國電子、汽車等與日本主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其產能利用率很可能會因為日本供應鏈上游供貨的停頓而降低,一些項目也可能會因為日本設備的生產、交貨流程中斷而不得不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