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是誰在利用網絡霸權實施網絡攻擊?是誰在網絡安全問題上一副雙標嘴臉?是誰在威脅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正是美國!
慣于網絡攻擊 玩弄話語霸權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出于軍事目的建立“阿帕網”,首次使位于美國4所大學的4臺大型計算機相互連接,這就是全球互聯網的前身。上世紀70年代,美國相繼見證了當今互聯網最基礎的通信協議TCP/IP協議和電子郵件的誕生。1983年,節點覆蓋世界范圍的“阿帕網”被分為軍事與民用網絡,其中民用網絡長期是互聯網主干網。
同時,利用自身在互聯網領域積累的信息技術優勢,美國建立起互聯網霸權,不斷對他國實施網絡攻擊和非法竊聽。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在華盛頓、紐約、舊金山、西雅圖等8個城市秘密建設了網絡監聽中心,截取分析全球互聯網通信流量,監視通過美國本土的大量電子郵件、電話和在線聊天。
據法國《解放報》報道,斯諾登曝光的美國“特等艙”項目顯示,美國在其近100個駐外使領館內安裝監聽設備,對駐在國進行竊密。此外,據法新社報道,瑞士“克里普托AG”加密設備公司銷往120多國的“加密設備”,一直是美國中情局的“竊密機器”。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李欲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對全球互聯網資源的掌控力無與倫比,擁有對他國實施網絡制裁的單邊優勢。2020年6月,全球42.9億個IPv4地址已分配36.8億個,美國擁有約16.1億個,占已分配總量43.8%,而未分配的基本都在美國手中。美國掌握著國際互聯網主根和大部分輔根域名服務器,對他國服務器IP地址的使用和狀態實施監控極為便利。如果出現對美國利益的潛在風險,美國就可能停止該國網站的域名解析,導致網絡訪問癱瘓。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網絡軍隊的國家,共有133支網絡作戰部隊,規模在6200人左右,2020年已具備作戰能力。”李欲曉說,“從政府主導的‘美國國家網絡空間行動戰略'’愛因斯坦計劃‘等大規模所謂網絡安全戰略和項目,到’斯諾登事件‘和維基解密曝光的網絡空間進攻體系,無一不反映出美國在網絡空間中強大的體系化監聽、攻擊、威懾和防御能力。”
事實證明,對中國進行網絡攻擊的最大來源國就是美國。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位于境外的約5.2萬個計算機惡意程序控制服務器,控制了中國境內約531萬臺主機。就控制中國境內主機數量來看,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分列前三位。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沈逸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具備網絡攻擊的技術儲備,在網絡軍隊的行動能力建設、網絡武器研發、“零日漏洞”等關鍵戰略資源儲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以進行威懾性的戰場預置展示、直接的網絡攻擊和情報搜集。同時,基于對全球主要傳播平臺的把握,美國還具備顯著的國際話語權優勢,擅長通過政權顛覆和政治干預,謀求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最鮮明的例子即美國多次利用網絡平臺,肆意散播涉疆、涉藏、涉港、涉臺假新聞,對中國進行抹黑栽贓,公然為反華分裂分子張目。
“不過,最近美國持續遭遇較大挫折,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實際治理能力與表現無法匹配其通過網絡塑造的神化形象。抗疫不力,已經宣告了美國神話的信用破產,促成了美國話語權的大幅貶值。”沈逸說。
濫用網絡霸權 重創戰略互信
美國實施網絡攻擊,連盟友也不放過。據路透社報道,2015年,維基解密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德國總理默克爾多年,對德國官員使用的125個電話號碼進行長期監聽。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還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幾乎監聽了所有南美國家的通訊,98%的南美洲國家的通訊信息在經過美國傳向世界時被美國國家安全局攔截。
今年6月,來自丹麥、瑞典等國的7家主流媒體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在2012年至2014年間,曾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接入丹麥互聯網獲取原始數據,監聽歐盟國家領導人和高級政治人物,其中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瑞典、挪威、荷蘭等國領導人和高層政客。
據法新社報道,以色列NSO集團設計的“飛馬”間諜軟件近期被曝光對全球范圍內的政商界及媒體人士實施監聽,受監控的電話號碼或多達5萬個。
“’飛馬‘間諜軟件等事件頻發,就是美國錯誤示范的惡果。”沈逸說,“美國毫無節制地利用網絡優勢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其他國家樹立了負面榜樣,鼓勵了竊聽竊密的不良生態。部分國家抱著’不監聽就吃虧‘的想法加入網絡攻擊的隊伍,逐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最終會導致全球網絡空間的無序競爭。”
沈逸指出,互聯網的最大效用,是實現全球互聯互通。但美國推動網絡軍事化的做法,破壞了戰略互信,使其他國家無法對全球網絡空間保持原有的信任,迫使他國發展正當的、用于抵御美方行動的網絡空間防御力量,造成全球網絡空間的人為割裂和不必要的網絡軍備競賽成本,在降低互聯網的福利和效用的同時,也阻礙了全球網絡空間治理。
“近年來,其他國家在互聯網技術部分領域開始縮短與美國的差距。美國為了維護在互聯網領域的霸主地位,不惜濫用先進的技術能力和國際資源,在戰略上對中俄乃至其歐洲、亞洲的盟友進行遏制,包括技術封鎖、話語壓制、開展網絡軍備競賽等。”李欲曉說,“當然,美國的霸道路人皆知,處處’美國優先‘的做法也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
已成全球公害 破壞全球治理
針對網絡攻擊等全球公害,國際社會始終在探索建立有效治理機制。2004年,聯合國大會首次成立聯合國信息安全政府專家組(UNGGE),旨在以主權國家為基礎,推動構建國際網絡規范。2013年,UNGGE的報告明確指出,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現有規范適用于數字領域,國家主權、人權、國家間交往等概念適用于網絡空間。2018年,聯合國大會還通過決議,建立一個開放式工作組(OEWG),吸納業界、學界等各界專業人士,就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當前,OEWG與UNGGE并列為聯合國主持下的網絡空間治理獨立協商機制。
然而,在大量網絡攻擊工具和黑客隊伍的支撐下,美國對他國實施的網絡攻擊從未停止,或利用漏洞破壞核反應設施設備,或入侵他國互聯網并植入惡意代碼進行竊密、導致網絡癱瘓,或攻擊他國電網導致大面積停電和基礎設施癱瘓。美國還長期入侵他國重要設施和企業系統竊取信息,導致他國遭遇巨大損失。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中央情報局內設黑客部門,并配備大量“絕密計算機黑客工具”。德國《明鏡》周刊曾曝光,美國家安全局竊聽歐盟在美國和布魯塞爾的辦公設施,滲透其電腦網絡,并發動網絡襲擊。此外,《明鏡》周刊還透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還入侵了歐洲和亞洲之間最大的海底光纜。美聯社也曾披露,美國海軍不惜費工費力升級改造“吉米·卡特”號潛艇,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光纜竊密。
“美國的網絡霸權行徑,不斷威脅全球網絡安全,妨礙網絡空間國際規則的確立,破壞網絡安全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劇全球網絡安全領域已經存在的信任危機,無益于構建全球和平互信的網絡安全環境,甚至可能增加國家間發生網絡摩擦和沖突的風險,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李欲曉說。
今年5月,UNGGE的報告警告全球面臨嚴重的網絡安全風險,越來越多國家惡意使用信息技術干預他國政治進程。聯合國新聞網站援引OEWG專家分析指出,全球網絡空間的政治化和軍事化傾向,可能伴生消極后果。如果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資源配置方在互聯網基礎資源配置層面,對其他弱勢方進行限制乃至剝奪其權利,將給弱勢國家在網絡空間中的數字化生存帶來危險。
“美國應肩負起大國責任,推動國際社會達成多邊機制和倡議。即使在政府間層面美國一時無法與各國達成協作,美國學界及社會媒體等也應以建立負責任的良性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為導向開展工作。”沈逸說,“全球迫切需要建立以負責任大國和所有國家對等共識為基礎的網絡空間治理新秩序,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通過UNGGE和OEWG協商機制,盡快推動相關規范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