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偷窺個人隱私
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術破解并控制公共場所及家用攝像頭,非法安裝偷拍設備,出售破解軟件,傳授偷拍技術,獲取他人隱私畫面并借此牟利,形成了一條攝像頭偷窺的黑色產業鏈,嚴重侵犯公民個人隱私。
2021年5月以來,中央網信辦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深入推進攝像頭偷窺等黑產集中治理工作,對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非法利用攝像頭偷窺個人隱私畫面、交易隱私視頻、傳授偷窺偷拍技術等侵害公民個人隱私行為進行集中治理。
中央網信辦指導各地網信辦督促各類平臺清理相關違規有害信息2.2萬余條,處置平臺賬號4000余個、群組132個,下架違規產品1600余件。其中,百度、騰訊、UC等重點網站平臺,清理有害信息8000余條、處置違規賬號134個;京東、淘寶、閑魚等電商平臺,下架違規宣傳或違規售賣攝像設備1600余件、處置違規賬號3700余個、清理違規信息1.2萬余條。對存在隱私視頻信息泄露隱患的14家視頻監控APP廠商進行了約談,并督促其完成整改。
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專業機構、基礎電信企業,以及18個重點視頻監控云平臺、攝像頭生產企業代表,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攝像頭網絡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組織開展智能音視頻采集設備應用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有關標準宣傳普及,督促攝像頭生產企業對照安全標準開展自查自糾,組織檢測機構進入5家攝像頭生產企業開展現場巡查和產品抽檢;組織對18家具有行業代表性的視頻監控云平臺開展檢查,發現處置SQL注入、越權操作等一批高危漏洞;全面排查聯網攝像頭存在的安全隱患,發現4萬多個弱口令、未授權訪問、遠程命令執行等攝像頭漏洞,取證并處置500余個。
公安部組織全國公安機關依法嚴打提供攝像頭破解軟件工具、對攝像頭設備實施攻擊控制、制售竊聽竊照器材等違法犯罪活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59名,查獲非法控制的網絡攝像頭使用權限2.5萬余個,收繳竊聽竊照器材1500余套。
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要求平臺企業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強化對平臺內假冒偽劣攝像頭等商品的治理,并要求限期一個月完成全面整改。
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強調,此次集中治理工作已進入后半程,存在問題的企業、平臺要盡快整改,不留死角。下一步,中央網信辦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治理,堅決遏制攝像頭偷窺等黑產生存空間,切實保護公民個人隱私安全。
偷裝針孔攝像頭 販賣邀請碼牟取暴利
犯罪分子非法獲取他人隱私畫面,究竟用來干什么?警方表示,有的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偷窺欲,而更多的則是以此牟利。
曾有警方破獲的案例顯示,有不法分子將針孔攝像頭暗藏在酒店客房內,再通過分享App邀請碼,使他人獲得觀看權。
針孔攝像頭安裝者往往以每個150元到200元的價格,將邀請碼銷售給下線代理,代理再層層加價進行分銷,最終一個邀請碼可賣到五六百元,而每個攝像頭可生成100個邀請碼,供百人同時在線觀看。
蓄意偷窺他人隱私將受何種法律懲處?
法律專家表示,偷窺是一種侵害他人隱私權及個人信息權的行為。蓄意偷窺他人隱私,需承擔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在內的不同層級的法律責任。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而2017年6月1日實施的兩高司法解釋則明確,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防偷拍,這7個場所要特別小心
防止被偷窺,在哪些地方要格外小心呢?根據公安機關公開發布的案例,一些容易被偷窺的高危區域包括:酒店、民宿、商場試衣間、公共洗手間、電動扶梯、公交車、地鐵等。當你處于這些區域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家庭攝像頭也存安全漏洞
除了公共場所,部分犯罪分子甚至將黑手伸向了家庭攝像頭。
浙江溫州警方曾經破獲過一起非法控制攝像頭案,犯罪分子利用家庭攝像頭破解工具,控制了高達數十萬只家庭攝像頭的賬號和密碼,非法獲取了大量他人隱私視頻。同時該犯罪分子還組建QQ群,組織他人實時觀看監控畫面,買賣隱私視頻及家庭攝像頭的賬號密碼。
家庭攝像頭這樣使用更安全
第一、要從正規渠道購買攝像頭。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大品牌產品,充分了解所選產品和服務的各項功能,切勿購買”三無“產品。
第二、安裝時應注意避開隱私區域。攝像頭不要正對臥室、浴室等,并經常檢查攝像頭的角度是否發生變化。如發現實際拍攝角度與安裝時發生變化,需要警惕賬號的安全性。
第三、要及時更改賬號密碼。養成定期更換密碼的習慣,防止密碼被破譯。
第四、要定期查殺病毒,及時更新使用軟件的版本。